台灣立報 2006.11.10 性別12版

【記者陳怡君特稿】喪母的15歲女孩瑪麗,日夜思念著溫柔的媽媽,爸爸沈浸在工作與失去伴侶的悲痛,男友安東又將離開她搬到溫哥華。擔心安東會忘記自己,北國夏日燦然陽光下,瑪麗主動決定跟安東發生親密關係,沒想到,說好「會很小心」的安東,卻讓自己懷孕了!

意外懷孕的瑪麗在好友及輔導老師的支持下,思考自己以及腹中胎兒的未來,因著對母親的懷念與對生命的期待,她決定留下孩子,仔細思考教養小孩責任與種種現實後,認清自己與安東都還沒準備好當爸媽的事實,決定幫寶寶挑選一對適合的養父母。──小鴛鴦變奏曲

日前在一場教師研習會上播放《小鴛鴦變奏曲》,分享學生懷孕議題。當場一位男老師指責「片中輔導老師怎麼可以告訴瑪麗墮胎是選擇之一。墮胎不叫殺生、叫殺人,胎兒又不是畜生!」他認為「瑪麗做了兩個正確的選擇,一是把孩子生下來、二是將寶寶出養。」當下很難告訴他「生命誠然複雜,胚胎/受精卵跟已存在的媽媽的生命相比,孰重孰輕?」回家後跟好友討論,她的回答是「人工流產總比無法對新生命負責,將孩子生下來當畜生對待好。」

男老師痛陳人工流產之罪時,我心裡想:瑪麗留下孩子是彌補喪母之痛,帶來新生命,並非「不殺生!」,而加拿大的她可以大著肚子在校繼續求學、直到生產,父親也願意陪伴、支持她,讓瑪麗為自己的生命做抉擇,台灣的學生呢?縱然性平法規範學校保障懷孕學生受教權,現實與理想還有漫漫長路。

隔代教養、沈迷網咖的國中女生,幾度中輟,導師發現情況有異時,6個月的身孕再也藏不住……聽著老師語帶焦慮的陳述,心情幾度起伏。心痛又錯愕的輔導老師自責「6個月大老師怎麼會沒發現?」緊急聯繫社工、輔導轉補校、出養,一連串的過程讓她發現「已經不是該不該教安全性教育的問題!而是該怎樣讓這些常常不在學校的孩子,得到正確自我保護觀念。」她說「以往都請女警隊一班一班做性教育教學,也辦了全校性別教育演講,還是不夠!」

家庭功能不健全、父母忙於生計、流連網咖、陣頭交友圈、外宿、中輟、懷孕、吃藥、流產,多麼熟悉的故事。類似情節背後,是一個個青春女孩成長的曲折之歌,混跡學校家庭保護傘之外,社會黑不黑暗她們不可能全然無知,然而,為什麼,女孩還是想往外飛?

安全感、愛與被重視的感覺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,學校家庭若付諸缺如,孩子向外追求,可想而知。早熟的青春之女,需要社會提供更多自我保護的觀念與方法,以及建立自尊認同的管道。

當意外懷孕發生,終止懷孕也好、出養、結婚也罷,成人需要協助當事人做決定,而非以「收拾爛攤子」的心態快速解決。想起服務過17歲懷孕案主,以及她最後決定自己撫養的寶寶,很高興,曾經陪她一段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en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